周一看着表做完题,周二到周五天天下午逐字逐句笔译每一篇文章,并剖析段落结构、主题句等,仔细辨析每一个题的干扰项和正确选项是是“无中生有”还是偷换定义。剖析得多了,有时一眼就能从纷乱如麻的选项中看出出题人隐藏的玄机。
除去默写,另一个办法就是读些琐碎的考试知识点录在MP3里,坐车、走路、吃饭时都能听。过不了十天,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没如何注意听的东西居然都已经记在心里了!
我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人,大学期间学习中等,其他方面也乏善可陈。但通过大学最后一年的拼搏,2007年4月3日,我通过了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复试。回想这一年的辛苦付出,心中真是五味杂陈,于是写下考研复习的办法,期望会对后来的勇士有所裨益。
政治
政治我一共过了三遍,每一遍目的单1、第一遍只看书,着眼于大体框架定义;第二遍做小题,着眼于细小要点;第三遍剖析大题,背模版。
第一遍主要看任汝芬的序列一,马克思经济学部分有的定义原理讲的不了解,我借来《马克思经济学原理》专业课本来看,这本专业教程中举了不少实例帮助理解抽象的定义。考试中单选第6题关于“地租”的是超纲题,我曾研究过该本教程中一个关于地租的例子,知道了它的原理所以答对了。9月,看到邓论部分,看的是高教版的《大纲分析》。这本当然是最权威的,言简意赅,没详细的举例论证。总之从2007年8月到十月中旬,两本结合起来看,顺携带看任汝芬书后面的历年考试试题。看完第一遍,脑子里就有了大体定义和框架。
第二遍,先做题后看书。天天做一章陈先奎的2000题,做完后有针对性的查书。这一遍着重查漏补缺,把看第一遍看书时不容易注意的小要点过了一遍。不过目前想来,我不倡导过多做习题,由于考研的选择题目前出得很灵活,基本上没原题,倒是看历年的考试真题非常不错。由于就那样多重点,历年来的几百道考试真题基本囊括了所有些重点知识。这一遍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。
第三遍,研究大题。这个时候已是12月份,市面上模拟题成灾,我翻了几本,发现无论题目还是答案水平都与考试真题有非常大差距,有些还非常偏或故意取材目前热门。因此,我没做。整个12月,在政治复习时间段里我都只研究考试真题,并从历年考试试题中选几十道有代表性的大题来看,先剖析热点出题点,总结完了发现自己就能猜题,用不着去上押题班。再剖析试题及答案的规范答卷套路,看到一半我就发现,政治大题是绝对有固定模式可以套用的,其万能程度绝不亚于英语作文摸板。现举例说明。
“政治万能模板”:第一段第一盖个“大帽子”,如“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,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”。然后有必要的话讲解题目中的名词定义,如“节省型社会是……”。第三是剖析各定义之间的关系,有必要的话要反面论述,如“离开整体部分就失去意义”。第四是说明该原理的办法论意义,如“大家要用辨证思维……”,反面论述,“…是形而上学的错误看法”〔要擅长用哲学术语评价〕。第二段开始联系材料展开论述,然后再总结一下论点,一个问答卷就答的比较圆满了。如此的模式熟记于心,即使遇见不会的题也不至于无话可说,多少写个大概,也能得到个平均分。而对于非常熟的题,用这种标准模式答可以得高分。
英语
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差,所以从立志考研起就发誓先把英语补上来。我是从《新编大学习英语》1-5册入手的。这套书深入浅出,以前上课时没认真学,这次我把每一个词每一句都读熟。扎扎实实啃完之后,感觉我的英语水平上升了一截。下面我又看了王若平的《难句剖析》,因有前面的基础,读起来比较轻松。我先自己翻译一遍那些句子,会的就删掉,不会的就做记号,下次只看不会的,如此效率比较高。
新年过后就开始做阅读题。那时天天上午在见习的间隙零星时间背单词、课文,下午整块时间蛰伏在图书馆自习室看着表做一个单元的习题,做完出去跑几圈,回来仔细剖析一下错题,如果是我错,就认真批注在旁:“注意:要回原文找答案!”等等。如果是出题没道理,就一笔勾销,再不理会。然后听着MP3里的英语课文去吃晚饭,吃完回来精读每一篇文章,并抄写单词。基本上两三天一个单元,从2月到4月中旬做完了全书,做完最后一单元还出去庆祝了一下。
前半年专攻英语,7月大纲出来将来,时间调整为上午看政治,下午看英语,晚上看专业课。复习时间按考试时间安排,目的是为了尽快适应,能在考场上把思路调整到最好。8月之前专攻英语,8月份加上政治和专业课后,分给英语的时间明显少了,这个时候就要少而精。我当时做历年考试试题,从1990年的题开始做起,一周做一年考试真题。周一看着表做完题,周二到周五天天下午逐字逐句笔译每一篇文章,并剖析段落结构、主题句等,仔细辨析每一个题的干扰项和正确选项是是“无中生有”还是偷换定义。剖析得多了,有时一眼就能从纷乱如麻的选项中看出出题人隐藏的玄机。周末和研友们一块计时做一套模拟试题,朱泰祺或张锦芯的考试试题错误比较少,跟考试真题还算接近。三个小时从头到尾全真练兵,然后大伙对完答案,互相讨论下为何选这个不选什么,并互相评论一下各自的作文。如此的练兵和交流使大家收获颇丰。每周一年考试真题加一份模拟题的简单又规律的“英语套餐计划”,伴我走过黄金复习期。搞完2005年考试真题,已是12月,这个时候再把以前做错的题目和不太懂的文章有重点的过一遍,总结好作文模板。
关于作文模板的书市面上有不少,但必须要自己先积累一些能套用的好句子,优中选优,然后串起来组成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模板。作文模版还需要分门别类,三段体,每一段都筹备两三种策略:如第一段描述图画,单图双图的各筹备一个,第二段大主题小主题批判型各筹备一个,第三段整改型评论型各准模板备一个,如此串起来一个大模板熟记在心,哪有套用不上的道理?
专业课:医学综合
我从8月份开始总结,把大纲上必背考点全部抄在大本子上,列表画图,整整齐齐,并分成多栏以便于捂住答案来背,每一科抄一本。事实证明,这种办法比一遍一遍地看书效率高得多,越到后期忙的时候越明显。由于书上有不少不考的“废话”,复习时你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掠一遍“废话”。天长时久积累起来浪费不少时间,并且书上连篇累牍的解说会淹没要紧的要点。
总结到最后,我手里共有了六大本明确的要点汇总,心里踏实了一半,心平气和地开始背。背完之后拿一张白纸,一字不漏地把背的东西默写一遍,不会的用红笔标出来,把默写的纸贴在床头,临睡前看看红笔字。隔半个月,再回来默写一遍。每一个要点都做到100%熟记,不留一块生地。除去默写,另一个办法就是读些琐碎的考试知识点录在MP3里,坐车、走路、吃饭时都能听。过不了十天,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没如何注意听的东西居然都已经记在心里了!
11月底,我开始做专业课的历年考试试题,从1990年考试真题开始,做完后每一题都查书,把有关的平行的要点看熟或简单抄下来。错题更不可以随便放过,要重点抄在本上。不放过一个模糊的漏洞。医学综合历年考试试题重复率特别高,所以必须要把历年考试试题复习到滚瓜烂熟,千万不可以只模糊有个印象记了个答案。从1990年到2006年考试真题全部仔仔细细向耕地一样掘地三尺将来,考试知识点基本上都覆盖到了。
初试印象
上午考政治,感觉选择题出得非常灵活,没几个见过的,不像《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00题》等书上那样公式化。因此,回想当时做了那样多的小题是不是有必要,表示质疑。大题时间非常紧,幸好背熟答卷模版,机械的走譬如飞,把纸都写满了。
下午考英语做了前面的阅读感觉非常顺,但我作文写砸了,竟没了解漫画,跑了题,可见平常练的不够。但我非常快走出沮丧,吃过饭后就回到图书馆,抓住最后一个晚上,将革命进行到底。
第二天考医学综合,前面150道选择题必答,后面60道分两组:基础和临床,可任选。我把那60道都做了,比较哪一种得分高,最后发现都差不多,就选了临床。因为复习充分,所以每做一题,我心里就有个声音激动的叫起来:“如何都背过,好简单啊!”但另一个声音赶快把它压下去:“别粗心!”
复试忠告
我感觉复试比初试容易筹备。大家都知道,复试各项中最决定命的是面试那短短的十几分钟。其实面试都是开放性问题,重点是有备而来,研究本专业导师的论文,找到他们最主题的研究思路背熟,面试时就有意识地向筹备好的素材上面引导。一旦他叫你谈这方面你就能侃侃而谈,但也要学会好度,不要熟练过头,一听就是背好的。还有,遇见不懂的问题必须要谦虚地表一下决心,说将来会认真学习这方面常识。
除此之外,还应该注意把握好言谈的分寸。有两个例子,一位曾做过几年大夫的朋友考研,考试报名基础专业,面试老师问他为什么做此选择,他竟答:“做大夫太累了。”老师回答他:“大家这个专业也非常累。”结果落选。另一个例子,一位同学面试时抽到的题目非常古怪,就对面试的老师说这题书上没,超纲了!老师回答:“有些,你再想想。”他竟较真,觉得真的没。结果也是高分落榜,很可惜。
仅仅通过了一次考试不算什么,但对于一向成绩平平的我却是莫大的激励。这一年的奋斗经历改变了我以后做人做事的基调,在复旦这个崭新的平台上,我将全力打拼。最后用一句平实的话和大伙共勉:不管做什么都要早下决心,尽力,并坚持到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