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对于儿童来讲,自由地玩耍,一直都是一项具备社会交往意义的活动。即使孩子一个人玩耍的时候,他们也需要从社交经验中提取角色和象征符号,来进行活动。玩耍的内容和主题永远和孩子的社交与文化背景紧密关联,孩子们在玩耍当中,模仿成年人的行为,自发打造规则,积极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有一年的新年,大家全家回新西兰奶奶家度假。北半球的隆冬,恰值南半球的盛夏,孩子们天天在户外奔跑游玩。一天下午,大家来到一处儿童游乐场,我的两个孩子和他们的朋友都去玩一种叫作飞狐的器械。那里已经聚集了五六个孩子,从两三岁到四五岁都有。那天仿佛是其中一个孩子的过生日,他们的母亲们携带蛋糕小吃饮料,举行一个小小的野餐会。这群孩子自发地组织起来,排队轮流登上飞狐飞驰下去,再荡回来。每一个孩子都自觉地耐心等待,轮到自己再上去玩儿,玩儿过一次之后把飞狐拉回起始点,交给下一个孩子。
飞狐实在是太好玩了,一名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忍不住玩过一次之后,把住飞狐不交出去,还要趁机再玩一次。这个时候他的朋友们一拥而上,有些抓住飞狐手把,有些抱住他,大伙纷纷告诉他不可以如此做,大家需要轮流,不然对大伙不公平,请你下来,呆一会儿就又轮到你了。在朋友的请求、说理和簇拥之下,那个犯规的小朋友乖乖地松了手,排到队伍最后边。
这类孩子的母亲们,远远地坐在公园安置的木头桌子和长凳上,边喝咖啡边聊天,并不关注孩子们之间出了什么事。
我当时想,假如换到中国来,父母恐怕会虎视眈眈地盯着孩子,亦步亦趋地跟着孩子,一旦出现任何矛盾和冲突,父母一个箭步冲上前,评判、裁夺、批评、指正,让着他!别打架!你如何这么霸道!诸这样类让孩子糊涂的指令冲口而出。
对于儿童来讲,自由地玩耍,一直都是一项具备社会交往意义的活动。即使孩子一个人玩耍的时候,他们也需要从社交经验中提取角色和象征符号,来进行活动。玩耍的内容和主题永远和孩子的社交与文化背景紧密关联,孩子们在玩耍当中,模仿成年人的行为,自发打造规则,积极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对于父母来讲,非常重要的工作是,相信孩子的智慧,放下让孩子自由地玩耍,让他们在玩耍中认知并打造规则,开发社会交往的能力,在矛盾和冲突当中,掌握协调伙伴之间的关系,形成团体合作意识,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的确,当大家放下让孩子跟小伙伴自由交往时,他们获得了宝贵的机会,来觉察别人的感知与理解力,并且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跟自己是不一样的,甚至是矛盾的。在这种时刻,假如他们期望玩耍继续进行,就需要掌握商议、妥协和变通。
一天下午,我去婴幼儿园接女儿。她正在院子里和要好的朋友林林荡秋千,林林去厕所,托付我女儿帮助她看管秋千。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小朋友过来要玩儿,我女儿对她说,这是林林先拿到的秋千,她去厕所了。林林过来的时候,我女儿问她,毛毛要玩儿秋千,你赞同吗?林林摇摇头,我女儿转脸对毛毛说,她不认可,请你等待,好吧?
看到这一幕,我感慨万千:即使成年人,恐怕也非常难做到这样思路明确、有理有礼有力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