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父母抱着绝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求胜心态,从小就携带孩子参加各类亲子园。母亲,你爱的是100分,还是爱我?这是一个3岁孩子的疑问。幼教专家提醒父母,一些名目繁多的亲子园过分重视孩子技能和常识的培养,反而会让孩子输在层次上。
爸爸妈妈不参与的亲子课背离亲子园的本意
工作重压太大,没时间陪孩子玩,上个亲子园,算是给孩子的补偿吧。
就是期望他们给看看孩子,你没工夫看,出了钱,有人替你看。
期望孩子能全方位进步各种能力,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近日,记者走访郑州几家亲子园,询问父母参加课程的目的,所有父母无一例外抱着美好的愿望,但这种愿望总是有点一厢情愿。
其实,不少亲子园就是把幼儿园小托班的课程提前上了。郑州慧与网盟教育事业机构总园长赵素霞说。亲子教育,顾名思义,就是通过教育和练习,打造好的、和谐的亲子关系。有的父母本人不去,让保姆、爷爷、奶奶携带孩子上课,孩子没办法在课程中与爸爸妈妈交流,这其实背离了亲子园的本意。
过分重视技能和常识的培养是舍本逐末
为了让父母亲眼见到培训成就,很多亲子园事先给孩子做能力测试,做几个动作、回答几道题之后,再给孩子的能力打分。测试项目就是练习项目,没经过练习的孩子当然考不过练习过的孩子。开封基础教育教研室教研员刘振民说。母亲,你爱的是100分,还是爱我?这是一个3岁孩子的疑问。如此的疑问代表了不少孩子的心态。记者在一家亲子园看到,正在上课的孩子们伴随歌谣做包饺子、切萝卜的动作,爸爸妈妈们的表情被孩子的成绩左右,孩子做得好,他们就喜形于色;孩子做不好,他们脸上就露出不满的表情。
如此,无形中把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技能和常识上了,当孩子感觉到学习常识、技能重压较大时,他们会感觉压抑,对环境中人际关系不信赖,他们会感觉到,成人喜欢的不是他,而是他获得的成就。刘振民说,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。而海外教育更看重革新能力、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。假如仅仅注意孩子获得了某些技能、常识,就把起点放低了,孩子没输在时间上,而是输在层次上了。
如何与2岁以下的孩子打游戏
在与12岁的孩子游戏时,爸爸妈妈应该拥有什么常识?
父母应该了解怎么样与孩子互动游戏,多大的孩子合适哪种游戏,如何满足孩子游戏时的心理需要。譬如,在两岁儿童心理进步阶段中,孩子需要感觉到环境的安全、周围人对他的接纳。父母应该与他面对面地做一些有皮肤接触的游戏。游戏更多应采取徒手方法,而不是借用于器械。儿童独立游戏时,让他多做一些手眼协调的游戏,在保证游戏安全性的首要条件下,用一些柔软的毛绒玩具或木制玩具。
1岁以内的孩子游戏时,多喜欢爸爸妈妈与其面对面,做一些有表情变化并发出一些音节的游戏。或者,爸爸妈妈拿着他的手或脚做被动操。不管做什么游戏,在动作和声音上,让孩子有柔和而不是强硬的感觉。
亲子园的教育重点应是父母
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鼓动了不少父母不惜重金,为孩子做教育投资。金拇指幼儿园园长苏宇觉得,不少亲子园标榜形形色色的新理论,这类理论本身无可厚非,但在具体运用时,因为过于重视常识、技能教育,结果非常可能是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。
苏宇倡导亲子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创设好的人际环境,提供同龄孩子交往的平台,让孩子感到安全、信赖、接纳和一定,他就会投入游戏,在动手、动脑的过程中去探究世界。
亲子园的教育重点应该是父母。苏宇觉得,亲子园应该教会父母怎么样教育孩子,怎么样与孩子相处,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,怎么样打造和谐的亲子关系。